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上海市铁路货物疏运管理办法

时间:2024-07-13 02:50:3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8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上海市铁路货物疏运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铁路货物疏运管理办法
上海市政府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能力,加速车辆、货位周转,确保铁路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通过铁路运输到达本市铁路车站、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的货物。
第三条 (到货催领通知)
货物到达本市铁路车站后,铁路车站应在开始卸货的二十四小时内,采用电话、传真、特快专递等通信方式,向收货人发出到货催领通知;对在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卸车的,铁路车站应向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单位发出送车的预报、确报。
第四条 (提取货物)
收货人在接到铁路车站发出的到货催领通知后,应在通知规定的期限内及时提取货物。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单位收到送车预报、确报后,应做好接车准备。
铁路车站对整车货物、集装箱货物,应实行二十四小时提货服务。
装卸作业单位对到达货物应妥善装卸、搬运、保管,并保证收货人提货方便。
第五条 (免费存放期限)
到达铁路车站的货物,可以在铁路车站免费存放二十四小时。免费存放期限自铁路车站发出到货催领通知的次日零时起计算。
第六条 (货物暂存费)
收货人逾期未将货物提离铁路车站的,铁路车站应收取货物暂存费。货物暂存费按日计算,其标准由市物价局核定。
铁路车站未向收货人发出到货催领通知的,发生的货物暂存费由铁路车站承担。但因托运人、收货人原因造成无法通知的除外。
第七条 (提货车辆放空费)
因铁路车站的责任,致使收货人不能及时将整车货物、集装箱货物提离铁路车站的,铁路车站应告知收货人下次提货日期,免收误期的货物暂存费,并根据市有关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按车辆吨位向收货人支付已到铁路车站提货的车辆的放空费。
第八条 (货物转地)
对卸车后的货物,收货人未在四十八小时内提离铁路车站,并影响铁路车站连续卸车作业的,铁路车站可将其转入站内其他堆货场所或就近转入具备装卸、储存等条件的站外货场。由此产生的装运、仓储等费用,均由收货人承担。站外货场的装运、仓储等费用,应按市物价局核定的标
准收取。
铁路车站将货物转入站外货场后,应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收货人。
第九条 (站外货场货物交接)
铁路车站将货物转入站外货场时,应与站外货场订立合同,办理货物交接手续。货物交接以后发生的货物损坏、损失,由铁路车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及有关规定负责处理,其责任按合同划分。
第十条 (逾期无人领取的货物的处理)
自铁路车站第一次发出到货催领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收货人仍未将货物提离铁路车站或站外货场的,铁路车站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22条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货车使用费)
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单位应与铁路车站签订运输合同,并配备足够的装卸机具和作业人员,实行二十四小时装卸作业。由于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单位的责任造成下列情况的,铁路车站可按铁道部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货车使用费:
(一)在规定的时间内,货车未卸空或未送回交接地点的;
(二)货车不能及时送到卸车地点或交接地点而积压在铁路车站内的。
第十二条 (影响送车的责任)
因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单位装卸机具、作业人员未配备、配备不足或未及时组织装卸作业等责任致使铁路车站不能在十二小时内将货车送至卸车地点或交接地点的,铁路车站可将货车调入其他线路或地点卸车,由此发生的费用由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单位承担。但调至其他线路或地
点卸车的,货车使用费免收。
第十三条 (卸车地点的调整)
由于货物集中到达铁路车站造成或可能造成铁路车站堵塞的,或者货物已超过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单位的卸车、仓储能力且货车已积压的,铁路车站应向上海铁路分局提出调整卸车地点的请示。上海铁路分局可在本市范围内采取调整卸车地点的措施。
上海铁路分局同意调整卸车地点的,应向有关铁路车站下达调度命令。原卸车地点所在的铁路车站接到调度命令后,应组织实施并通知收货人;调整后的卸车地点所在的铁路车站应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向收货人发出到货催领通知。
经上海铁路分局同意调整卸车地点的,免收调整卸车地点的手续费,运费按规定路线合并计算。
第十四条 (行政监督)
未经上海铁路分局同意,不得擅自调整卸车地点。如擅自调整卸车地点,由此产生的费用由该铁路车站承担。
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交通办)对上海铁路分局调整卸车地点实行监督。调整卸车地点不当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第十五条 (适用范围的除外情形)
本办法不适用于非经营性的个人物品的疏运。
第十六条 (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政府交通办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施行日期和废止事项)
本办法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一九八七年三月五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铁路货物疏运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1994年11月10日

教育部关于公布备案的35所高等职业学校名单的函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备案的35所高等职业学校名单的函


2002-04-16

教发函〔2002〕106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0〕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备案问题的通知》(教发厅〔2001〕6号)的有关规定,现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行审批设立的35所高等职业学校(名单见附件)予以备案。

教育部同意备案的高等职业学校名单

(计35所)

序号
学校名称
建校基础名称
主管部门
备注

1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天津市交通局职工大学

天津市交通学校

天津市交通技工学校

天津市交通职工中专学校
天津市


2
承德旅游职业学院
承德旅游中专

承德财经学校
河北省


3
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省艺术学校
河北省


4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更名

5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哈尔滨市建设职工大学
哈尔滨财贸职工大学

哈尔滨市职工轻工学院

哈尔滨市科技职工大学

哈尔滨市机电职工大学

(含哈尔滨机电工程学校)
黑龙江省


6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电力学校
黑龙江省


7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铁路工程学校
黑龙江省


8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原大兴安岭教育学院(资源)

大兴安岭师范学校

大兴安岭林业学校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卫生学校

大兴安岭林业师范学校
黑龙江省


9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
黑龙江省


10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学校
黑龙江省


11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机电职工大学

浙江机械工业学校
浙江省


12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商业学校
浙江省


13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第三人民警察学校
浙江省


14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业高级技术学校
浙江省


15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旅游学校
浙江省


16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银行学校
浙江省


17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物资学校
浙江省


18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育才职工大学

浙江建筑工业学校
浙江省


19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供销社职工学院

浙江供销学校
浙江省


20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新建
浙江省教育厅
民办高校

21
绍兴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新建
浙江省教育厅
民办高校

22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职工大学
浙江省


23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新建
浙江省


24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嘉兴农业学校

嘉兴丝绸工业学校
浙江省


2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州贸易经济学校
浙江省


26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衢州师范学校

衢州卫生学校

浙师大衢州教师进修部(资源)
浙江省


27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丽水工业学校

丽水农业学校
浙江省


28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职工大学
湖北省


29
长江职业学院
民办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民办高校
更名

30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新设
广东省


31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邮电学校
广东省


32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汕头教育学院

汕头商业学校

汕头机电学校
广东省


33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清远市师范学校

清远市卫生学校
广东省


34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新建
广东省教育厅
民办高校

35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外语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民办高校 更名





合肥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规定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合肥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规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合肥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规划建设的规定》的决议

(2005年12月1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查了《合肥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规定》,决定予以批准,由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合肥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规划建设的规定

(2005年10月28日合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5年12月1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规划与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规划建设。
第三条 学校规划、建设应当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相适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规定的实施。
教育、发展计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校规划建设工作。
市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由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机构,定期研究解决市区学校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六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学校布局规划,预留学校建设用地。
规划预留的学校建设用地,由市教育、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并划定黄线予以保护。
第七条 规划预留的学校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下列标准:
(一) 每1万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24个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
(二) 每2万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36个班规模的中学建设用地。
学校的生均用地定额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小学每生用地不低于11平方米;
(二) 中学每生用地不低于16平方米。
第八条 学校用地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妨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第九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审核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学校布局规划;确需变更布局规划的,征求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学校分立、合并、置换、扩建,需要对教育用地进行调整的,由区人民政府、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学校的用地、校舍通过置换、交换等方式进行调整的,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严格履行职责,保证存量资产不得流失,专项用于学校建设。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规划用地,不得在学校规划用地上建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十二条 新区开发、旧城区成片改造,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学校布局规划配套新建、改建或扩建学校。
第十三条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计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部门和区人民政府编制确定年度学校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实行年度督查制度。
第十四条 政府举办的学校建设资金由下列渠道筹措:
(一)市、区人民政府的财政拨款;
(二)市人民政府从土地净收益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学校建设资金,并随土地净收益增加同比增长;
(三)依法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四)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资;
(五)其他渠道。
第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学校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
第十六条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学校建设的管理工作。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
第十七条 鼓励开发建设单位按照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学校。并与开发或改造工程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配套建设的学校可以无偿移交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由市、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自行办学的,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其承担开发区域内的义务教育任务,并按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擅自变更学校布局规划的,由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侵占学校规划用地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 侵占、截留或者挪用学校建设资金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审计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责令改正,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学校规划建设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市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规划和建设,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6年3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