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时间:2024-07-03 13:31:2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8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88号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2003年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8月15日起施行。







省长:贾治邦



二○○三年七月十二日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及其职工和国家机关的劳动合同制职工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失业保险登记,缴纳失业保险费,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失业保险工作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



设区的市级财政应当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补助县、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



第五条 各级财政、地税、人事、民政、审计、工商、统计等行政部门和银行应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失业保险工作。



第六条 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审计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



失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七条 失业保险费按下列规定缴纳:



(一)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2.5%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1%缴纳,由所在单位按月从工资中代扣代缴。



(二)职工工资低于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月工资60%的,以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基数高于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月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月工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单位和职工个人不再缴费。



(三)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八条 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所得税前列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本单位社会保险费中列支。



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计入个人当期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九条 单位和职工个人每月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和失业保险费,由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核定,失业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缴费单位失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缴费申报的情况。



地方税务机关应于每月3日前将各缴费单位的社会保险费专用缴款书传递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缴费记录,连续记载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情况。



第十条 单位和职工有权查询缴费记录。单位每年应定期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及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情况。



第十一条 失业保险费不得减免。单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暂时无力缴纳的,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核定缓缴期限下发缓缴通知书后,方可缓缴:



(一)经营困难连续3个月未发给职工工资(含生活费)的;



(二)单位濒临破产,在法定整顿期限内的;



(三)单位因自然灾难造成严重损失,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处于停产期间的。



缓缴期限自核准之日起最长不超过6个月。期满无正当理由仍不缴纳的,自缓缴期满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拒不缴纳失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地方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第十二条 解散、关闭、破产或者被撤销的单位,应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参加财产清算,依法从资产变现收益中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



企业经营权或者所有权变更的,应当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未清偿的,由取得经营权或者所有权的一方负责缴清。



法人资格灭失的单位,当月起停止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十三条 失业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



建立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调剂金以各市依法应征收的失业保险费为基数,按失业保险费率3.5%中的0.5%筹集,由各市在每季度后次月的20日内按季上缴省财政专户。对逾期不上缴的,由省财政从有关市的财政预算中扣减。



第十四条 设区市的失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应首先使用历年结余;历年结余仍不敷使用时,由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和设区市的财政补贴。



省级调剂金和设区市的财政补贴按1∶1的比例分担。省级调剂金不敷使用时,由省财政给予补贴。



第十五条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的预算、决算,由设区市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财政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领取失业保险金;重新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领取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一)应征服兵役的;



(二)从事有报酬工作的;



(三)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劳动教养的。



第十八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



(二)移居境外的;



(三)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的。



第十九条 单位应及时向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书面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档案等资料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职工失业后,应在单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证明之日起60日内,到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领取失业证。失业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接到失业申请之日起15日内,确认其是否应当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自确认后的次月起领取失业保险金。



由于单位过失致使失业人员无法办理失业登记的,其失业保险待遇,由单位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期限支付。



第二十条 失业保险金按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本人所在地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75%计发。



第二十一条 失业保险金的发放,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第二十二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一)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满2年的,领取3个月失业保险金;



(二)累计缴费时间2年以上不满3年的,领取6个月失业保险金;



(三)累计缴费时间3年以上不满4年的,领取9个月失业保险金;



(四)累计缴费时间4年以上不满5年的,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金;



(五)累计缴费时间5年以上不满10年的,领取18个月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24个月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费缴费时间按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分别累计计算。



第二十三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内,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未领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第二十四条 实行失业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之前的职工个人连续工作年限,视同个人缴费时间,与实行个人缴费制度之后的实际缴费时间合并计算;职工个人累计缴费时间与其失业前所在单位的累计缴费时间不一致时,以职工个人累计缴费时间为准。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职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由于单位原因中断缴费的,在职工失业后计算失业保险待遇时,按中断缴费每满一年,核减1个月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减少的失业保险待遇,由单位支付。



第二十六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不能重新就业,且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2年的,可以申请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至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继续领取的标准为失业保险金标准的80%,但不得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二十七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按所在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的6%计发,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包干使用。患病需住院治疗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在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医院住院治疗,可按住院医疗费的70%申领一次性住院医疗补助金,但最高不得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2倍。



农民合同制工人不享受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因违法行为致伤、致病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不享受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待遇。



第二十八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家属可以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失业人员死亡当月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可由其家属一并领取。但因参与违法活动致死的,不得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



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参照本省企业在职职工享受标准确定。



第二十九条 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可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期限为每满一年补助1个月,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补助标准为当地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第三十条 女性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可一次性领取相当于本人3个月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生育补助费。



第三十一条 失业人员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按照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十二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享受一次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商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 单位、职工在省内跨统筹地区转移时,失业保险关系应随之转移,失业保险费不转移。转出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转出单位或职工开具失业保险转迁证明。转出单位或职工应在60日内持证明到转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接续手续,按转入地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基数,自转出地停止缴费的当月起缴纳失业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与本人户籍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由原单位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将失业保险关系转入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转出地失业保险金标准支付。



单位、职工和失业人员跨省迁转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公示制度,在醒目位置悬挂办事程序、项目、标准,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5日起施行。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原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吉林省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原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松原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OO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松原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总 论

  1.1 规划编制意义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对于保障我市环境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推动我市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安全和防护条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吉林省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纲要》、《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吉林省生态功能区划》,《松原市蓝天碧水绿色工程规划》、《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松原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吉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3 规划编制原则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发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以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强化环保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核心,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2)突出政府主导,明确环保事权
  紧紧围绕环保部门的主要工作,突出政府职能,形成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环保部门监督协调,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并通过指标和任务对企业、市场、社会作指导性要求。
  (3)实事求是,合理规划目标任务
  充分考虑市情和发展阶段,从环保工作基础和现实条件出发,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指标要有可操作性,规划任务要有针对性,政策和措施要有可行性。
  (4)统筹区域推进,突出重点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重点工程建设,分期推进,保持连续,逐步提高。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环境问题作为优先目标和重点任务,全市整体与局部共同努力,集中力量办实事,力争取得实效。



  (5)加强协调,注重衔接
  规划本着与“十五”期间的我市环保计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地方环保规划及重点领域环保专项规划相衔接,与省和市“十一五”期间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相协调。
  1.4 规划基准年与规划期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
第二章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和“十一五”形势预测

  2.1“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结合生态市建设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扎扎实实地实施“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市区及各县级城市都相继建设气化、热化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烟尘污染治理,有效减缓了大气煤烟型污染。2005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各县城大气环境质量也均好于国家三级标准,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
  (2)主要水域水质保持稳定。松花江出境断面水质控制在国家三类水体标准以内。强化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管理,完成了全市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通过了专家论证,完成了市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简易划界立标工作。
  (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十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在狠抓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了环境违法排污企业综合整治,不断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并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工业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总量。
  (4)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实施了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草建设,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止,局部得到恢复。前郭县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和乾安大布苏狼牙坝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8个有机食品实验基地,2个通过了认证。
  (5)城市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区及县级以上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控制在58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9分贝以下,达到了“十五”计划目标要求。
  2.2“十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展缓慢。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没有按计划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没有开工建设,主要原因是地方经济支撑能力不强,环保项目投资超过当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2)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机制。“十五”计划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以及建设等部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部门间配合不足,致使计划中部分任务和项目无法落实,影响各项目标的实现。
  (3)监管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手段,行政干预、地方保护等执法难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造成工业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个别违法排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4)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以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全过程污染控制及节能降耗监督管理不够。

第三章 指导思想、目标和指标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快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 环境保护目标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总目标是:
  到2010年,全市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区域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确保放射源与辐射环境安全,完善环境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环境监管能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
  3.3 环境保护指标 
  (1)水环境质量指标
  —松花江出境断面控制在Ⅲ类水体标准。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得到有效防护,水质达标率达到90%。
  (2)大气环境质量指标
  —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县城空气质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三级标准以内,力争达到二级标准。
  (3)声环境质量指标
  —市县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均控制在国家标准要求范围内。
  (4)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大于20%;
  —森林覆盖率稳定达到12.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8平方米。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力争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5)辐射环境质量指标
  —环境及辐射污染源周围的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6)总量控制指标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5605吨和24100吨。
  (7)污染防治指标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大于50%,其中市区达到60%,县城达到4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0%,其中市区达到70%,县城达到50%;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4.1 目标
  (1)城市空气质量
  到2010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空气总悬浮颗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分别控制在200微克/立方米、6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100微克/立方米。县城空气质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三级标准以内,力争达到二级标准。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5%以上。
  (2)城市水环境质量
  到2010年,松花江松原段水质有所改善,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0%,县城达到40%;
  (3)城市环境噪声
  到2010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均控制在国家标准要求范围内。
  (4)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县城达到50%;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大于85%;医疗垃圾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
  4.2 主要任务
  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解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污染以及大气煤烟型污染,使城镇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规范沿江排污口,限期拆除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完善地下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清理并逐步关停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单位。消除水源地污染隐患,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
  (2)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回用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在江北、乾安、长岭、扶余各建1座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管网189千米。全面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配套管网建设,统筹考虑污水回用。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创建节水型社会,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面规范污水处理厂的排污监管,规划期间,现有和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实现污水处理厂排污的实时、动态、全面的监督与管理,严禁超标排放污水。
  (3)继续实施“蓝天”工程。推广清洁燃料,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城市气化、热化工程建设,加大城市单体采暖锅炉整治力度,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防治,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4)加强环境噪声管理。加大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噪声的监督管理,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5)建设医疗垃圾处理设施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力度,减少垃圾产生量。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运营监管,保证医疗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

第五章  工业污染防治

  5.1 目标
  到2010年,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力争控制在2005年末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12000吨以下,工业固体废物保持在2005年水平,综合利用率达到6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95%。 
  5.2 主要任务
  本着“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继续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治理老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消耗,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
  (1)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在石油化工、燃煤电厂、粮食深加工等重排污行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过程控制污染。
  (2)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突出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燃煤电厂、化工、水泥、玉米深加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废水排污大户的治理和改造力度,推广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施燃煤电厂和自备电厂的脱硫除尘工程,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

  (3)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监管。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开展危险废物的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规范危险废物的日常管理。严格对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和危险废物出口企业的监管。加强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管理,提高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防治水平。
  (4)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监督管理,保护群众健康安全。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实行身份证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

  6.1 目标
  到2010年,全市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区域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管体系,遏制人为生态破坏。提高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水平和管理能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力争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农村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大于20%;森林覆盖率达到12.5%;10%的县乡村开展相应级别的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
  6.2 主要任务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强化分区保护,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初步遏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恶化趋势。
  (1)继续开展草原围栏和生态草建设。推进全市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草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三化”草场改良项目的建设,严格实施禁牧、轮牧等有力措施,努力改善草原生态。
  (2)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建设水平,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加强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监管。继续强化对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生态保护监管,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上。
  (4)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严格实施禁猎、禁捕等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市场监控,预防外来物种入侵,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
  (5)整治农村环境,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突破口,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推广清洁能源和水源保护为重点,解决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污染,加强水源保护,使农村及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根本转变。
  (6)开展土壤环境污染普查,加强面源污染控制。通过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普查,掌握土壤的污染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治,进行土壤修复试点工程,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逐步控制化肥农药污染,减轻对地面水的污染。
  (7)巩固和推进生态市(县)、环境优美乡镇、有机食品基地等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办法,并逐步推广。

第七章 水域环境保护

  7.1 目标
  到2010年,松花江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城区水域达到Ⅳ类水体标准。
  7.2 主要任务
  (1)加强水资源与生态保障。规范水资源开发行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维持健康的水生态系统。限制高耗水产业,要求建设污水回用设施。保护湿地,发挥湿地在水生态保障中的作用。
  (2)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规划在江北、乾安、长岭、扶余各建1座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建设,前郭、乾安、长岭、扶余各建1座垃圾处理场,全面实施城市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减少污染物对流域水体的影响。

  (3)强化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严格落实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对纳入规划中的前郭石化分公司、华润赛力事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松原市吉安生化有限责任公司、松原长山化肥厂、吉安生化乾安酒精有限责任公司、乾安万亿达亚麻纺织厂6个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水治理项目,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行中水回用,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达标排放。
  (4)加强面源污染的管理。初步控制流域面源污染,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化肥使用量,改进施肥施药方法,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初步控制农田面源对流域水体水质的影响。强化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建设生态隔离缓冲带,提高水源涵养林面积。
  (5)加强对分散畜禽养殖的管理。严格限制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对敏感区内的污染源进行关闭和迁移,并加强日常监测和执法检查。

第八章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8.1 执法能力建设
  8.1.1 执法能力建设目标
  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和环境管理行为,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执法水平,切实做到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市县环境监察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水平,环境监察机构、人员、经费按照国家要求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8.1.2 主要任务
  (1)加强环境监察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监管体制,提高环境执法监察能力。
  (2)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3)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系统。建立环境安全监控指挥设施中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报警服务系统。配备必要的水、气应急监测车和设备以及防护设备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4)完善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强化环境违法案件向司法机关移送的力度。
  8.2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8.2.1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目标
  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数据分析、处理、传输能力建设,市、县两级环境监测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水平。建成市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实现空气环境质量日报。建成松花江出境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分中心。
  8.2.2 主要任务
  (1)实施全市环境监测体系标准化建设。强化市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县级监测能力建设,其中市、县两级环境监测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
  (2)建成松花江出境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实现水质质量周报。
  (3)建设市级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实现空气质量日报。
  (4)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污染负荷大于80%的,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50%。
  (5)建立市级环境安全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
  8.3 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8.3.1 目标
  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增加环境宣传教育投入,创新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环境意识及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8.3.2 主要任务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手段和能力的建设,加大环境宣传教育投入,提高环境宣传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2)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3)传播绿色文明,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及开展其他领域的创绿活动。
  (4)开展以各类环境执法为主题的环境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环境法制观念。
  (5)加强农村的环境宣传教育。
  (6)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推动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8.4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8.4.1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目标
  加强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网络,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环境信息政府网站,开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正当渠道。
  8.4.2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主要任务
  (1)加强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集中力量建设“环保内网”、“环保外网”和“互联网”并用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实现环保数据的时时查询,开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正当渠道。
  (2)推行政务公开,强化电子政务,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环保部门统一、定期发布城市空气、流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和城市噪声等环境信息。
  (3)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统计、规划、信息队伍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确保全面、及时、准确提供环境综合信息。
  (4)集中力量建设实现网上信访及投诉,建设项目网上申报及审批,重大项目及重大环保决策网上调查,实现政务公开。
  (5)建立具有环境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决策支持功能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可视、及时的技术支持,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8.5 辐射环境能力建设
  8.5.1 辐射环境能力建设目标
  到2010年,达到国家辐射环境管理标准化建设水平,配备必要的应急仪器设备,具有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8.5.2 辐射环境能力建设主要任务
  (1)加强辐射环境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辐射环境执法监管体制,提高辐射环境管理能力。
  (2)加强辐射环境监管。实施辐射安全许可制度,完成放射源应用单位安全许可证的换发工作。
  (3)加强对在用放射源的安全运行监督,实施放射源身份管理制度。
  (4)安全处置废弃放射源及放射性废物,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5)加强射线装置和电磁发射装置的监督管理,确保环境及辐射污染源周围的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6)建立先进的传输、通讯、显示系统,利用卫星定位对放射源(3类以上流动源及放射性物质运输车)实施动态监控,提高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指挥水平和现场监测、污染处理能力。
第九章 重点工程与项目

  9.1 重点项目与投资
  为实现“十一五”环保规划目标,共确定规划项目48个,总投资150074万元。主要是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项目、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业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以及根据国家政策及当地环境质量改善需要实施的其他重点工程项目。
  9.2 重点工程项目
  (1)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项目
  以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信息、环境宣传等领域的能力建设为重点。规划项目8个,总投资3040万元,实施主体为各级环保部门和有关事业单位。
  (2)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医疗垃圾处置设施建设为重点。规划项目11个,总投资70922万元,实施主体为有关县(区)政府和建设、卫生、公用事业等有关部门。
  (3)工业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项目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确定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有效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规划项目17个,总投资为23860万元,实施主体为有关企业。
  (4)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项目12个,总投资为52252万元,实施主体为市、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
  (5)根据国家政策及当地环境质量改善需要实施的,未列入规划的工程也属重点工程。


第十章 保障措施

  10.1 规划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
  市政府负责对辖区环境质量的管理。通过层层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调动各县(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力量共同保护和改善环境。把环保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及激励制度,促进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限期内完不成任务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市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环保考核办法要求,追究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地方政府要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科目,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公共支出的比例,重点保障环境执法监察、监测、宣教、信息、科研等经费。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执法手段,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环境执法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将环境保护从主要用行政办法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严格整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顿力度,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项目,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非法转移或倾倒危险废物及废弃化学品、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强化各类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级分解到各县(区)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或控制目标的县(区),应限期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并严格控制增加污染的新建项目。
  完善排污申报和许可制度。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单位必须申领排污许可证;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过剩、污染严重的部分企业,从严发放排污许可证。
  强化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或停产,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主要污染源和风险源的监控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达标情况。要切实加强对环境噪声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严格执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深入开展环保规划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污染防治紧迫感,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实行环保政务公开,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发挥环境信息政府网站的作用,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等环境信息,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等环节的环境管理,要采用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10.2 规划实施与考核
  (1)强化管理,分类指导。
  当地政府要对规划项目进行细化,明确项目的完成时限,对各项保障措施进行合理排序,设定相应的实施时间表,适时调整,滚动实施。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项目,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牵头投资或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制定推进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收费管理、产业化发展的规定和优惠政策。对于其他环境保护项目,政府要以政策为引导,加以扶持,其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筹措。


  (2)开拓投资渠道,落实项目建设经费。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项目投资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动员和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合理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体系,推动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加大规划项目投资倾向性。在安排国债、中央环保补助等资金时,以规划为依据,集中有限资金,优先安排纳入规划项目的建设资金,保证规划任务的完成。
  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按照“污染者负担,受益者分摊”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收取污染物处理费、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环保事业。建立鼓励使用污水处理再生水的价格激励机制,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收费标准。建立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动作的机制,逐步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推进环境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公约、国际环境基金、国际金融组织有利的资金机制。
  建立有利于环保的税费经济政策。按照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逐步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与环保有关的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工艺、设备和产品以及环保捐助行为,给予税收减免、优先采购、政策扶持等优惠。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等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解决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补偿问题。矿产资源开发要征收生态补偿费,建立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3)建立规划评估制度。
  在规划期内,结合国家和省的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对规划任务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目标、规划任务进行梳理调整,对规划项目进行滚动调整,提高规划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指导性。

关于印发2004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文件

交公路发[2004]114号



关于印发2004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

  根据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布置和部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现将部制定的《2004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四年三月十一日



主题词:印发 农村 公路 意见 通知



--------------------------------------------------------------------------------


抄 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局,北京市路政局,上海市公路处。



--------------------------------------------------------------------------------


2004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



2004年是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展开的一年,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按照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动农村公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质量为中心,加大组织领导、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资金监管力度,确保完成建设任务;抓好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强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步伐。

根据部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对2004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003年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呈现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农村公路建设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部分工程存在质量问题、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与数量不适应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的需要、配套资金不落实等问题,对此,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为确保实现“十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和顺利完成2004年建设计划,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实技术和管理力量,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理顺工作关系,层层落实管理责任,认真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能,把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今年部将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检查监督力度,重点对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拖欠工程款、征地拆迁费和执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等方面进行检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发展。

三、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导力度。一是要协助地方政府搞好农村公路规划。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达到方便农民群众出行的目的;二是要把好设计关。加强对设计工作的指导,因地制宜,合理掌握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严格执行国家的土地政策,尽量利用旧路,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寸土地,节约用地;三是要加强对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各地要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开展行之有效的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交通部即将出台《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灵活运用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规模。交通部还委托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编写了《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必读》,即将出版,以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

四、加大资金监管和计划调控力度。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加强审计工作,保证建设资金的安全使用,提高投资效率。对通乡、通村公路除执行有关规定外,要参照农村“村务公开”的原则,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向当地群众公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通过计划调控手段,调动地方积极性,使计划安排与建设成果形成互动,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部将制定《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并将组织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各地在筹集配套资金时,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做到不拖欠农民工工资,不拖欠农民的征地拆迁费,征地拆迁要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

五、加大质量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农村公路建设也要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交通行业的形象,关系到“三农”问题,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质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质量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来抓,要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健全农村公路质量监控体系,加大质量监督和检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交通部将制定《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以规范质量管理行为。农村公路质量管理方式应灵活多样,讲求实效,提倡采用专业化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群众积极性。进一步宣传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深入、更高层次地宣传农村公路建设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反映农村公路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要通过宣传,为农村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使农村公路建设真正成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七、继续搞好示范工程。去年,部在东、中、西部各选择了2个地区分别作为通村、通乡、县际公路的示范工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要继续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原则,在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资金监管、政策措施等方面探索总结经验,从点的突破实现面上的整体提高。部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推广示范工程经验和各地好的做法。

八、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推动路运一体化。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路运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各地要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通过试点,研究探索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标准、资金来源、组织实施、站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定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统一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抓好农村公路与乡镇客运站点的同步建设,为实现“路运一体化”创造条件。部将组织专项调研,提出指导性意见。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各地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进一步树立“讲实话,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求真务实,把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事做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公路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OO四年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