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交通部关于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2024-06-27 15:41:5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9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0年7月9日,交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部属及双重领导有关交通企事业单位:
为加强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的管理,现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自一九九0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分为两类:
(一)第一类系指计划任务书由国家计委或交通部批准,资金来源以中央安排为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担部分投资的项目;
(二)第二类系指计划任务书由国家计委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资金来源以地方安排为主,中央分担部分投资的项目。
第三条 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进行初步设计;
(二)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
(三)有关合资部门、单位签订投资分摊、投资包干合同;
(四)组织招标、评标和定标工作;
(五)提出申请开工报告;
(六)项目实施及施工监理;
(七)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做出总结。

第二章 初步设计阶段管理
第四条 初步设计文件应按下列规定报送:
(一)第一类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应报送交通部一式四份,文件包括:
1.设计说明书(包括主要设计参数、主要计算成果等,并附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征用土地、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有关协议书或意向书复印件);
2.设计图纸;
3.材料设备表;
4.工程数量表;
5.工程概算及三材用量。
(二)第二类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抄报交通部一式二份,抄报文件参照本条(一)项要求办理,但图纸、表格部分只需报送总图、总表。
第五条 初步设计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第一类项目初步设计由交通部负责会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二)第二类项目初步设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审批,审批前应征求交通部意见,审批后,审批文件应报交通部备案。
第六条 初步设计如需改变内容时,需经原批准单位审定同意后才能修改。
第七条 资金分摊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第一类项目资金安排,按批准的计划任务书中有关资金分摊意见执行;
(二)第二类项目,由交通厅(局)根据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和初步设计向交通部申报列项和合资资金。具体办法按交通部(85)交计字1846号《关于补助地方交通建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三章 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
第八条 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第一类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由建设单位审批,第二类项目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
第九条 施工图设计不得改变已批准的初步设计建设标准和规模,工程预算不得超过已批准的概算。

第四章 实施阶段管理
第十条 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具体办法按一九八四年国家计委、城建部、劳动人事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计基〔1984〕2008号《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制。具体办法按一九九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第12号《水运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 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
第十三条 根据正式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编制本年度施工计划,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后抄报交通部一式二份。
第十四条 项目开工前,第一类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向交通部;第二类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开工报告,待批准后方可开工。
第十五条 施工中应严格实行施工监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安排应严格按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计划执行。如遇特殊情况需作变更时,必须预先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 项目主管单位应将实施情况和进度报表(交统基8、9表)按交通部规定上报。

第五章 竣 工 验 收
第十八条 项目竣工后,第一类项目由交通部;第二类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并将竣工报告、验收文件报送交通部一式二份,文件包括:
(一)竣工报告;
(二)工程决算;
(三)施工验收证书。(附后)
第十九条 项目投产运营一年后,有关主管部门应提出使用情况报告,并抄报交通部一份。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0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 竣工验收证书
××工程验收小组
年 月 日
------------------------------------------------------------------------------
|工程名称| |
|--------|----------------------------------------------------------------|
|工程地点| |
|--------|----------------------------------------------------------------|
|建设依据| |
|--------|----------------------------------------------------------------|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
|--------|----------------------------|--------|------------------------|
|工程概算| |工程决算| |
|--------|----------------------------------------------------------------|
| | |
|工程建设| |
| | |
|主要内容| |
| | |
|--------|----------------------------------------------------------------|
| | |
|建设完成| |
|情况说明| |
| | |
|--------|----------------------------------------------------------------|
| | |
| 质 量| |
| 评 定| |
| | |
|--------|----------------------------------------------------------------|
|验收鉴定| |
|意 见| |
| | |
------------------------------------------------------------------------------
------------------------------------------------------------------------------
| 工 程 交 接 单 位 | 签 字 |
| | |
|----------------------------------------------------------|--------------|
| | | |
| 建设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计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单位 | | |
| | | |
| | | |
------------------------------------------------------------------------------
× × × 工 程 验 收 小 组
------------------------------------------------------------------------------
| 成 员 | 姓 名 | 单 位 | 职 务 | 签 发 |
| | | | | |
|----------|----------|----------------|----------|--------------------|
| 组 长 | | | | |
|----------|----------|----------------|----------|--------------------|
| 副组长 | | | | |
|----------|----------|----------------|----------|--------------------|
| 副组长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关于印发《东莞市金融招商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莞市金融招商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

东府办〔2012〕101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金融招商奖励办法(试行)》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东莞市金融招商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法人总部,促进驻莞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做优,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莞发展,提升我市金融业综合竞争力,有效实施金融带动战略,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繁荣,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金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从事金融业务、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

本办法所称驻莞金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在东莞的分支机构及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注册地设在东莞的金融机构。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在金融机构法人总部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监事长等职务的人员以及驻莞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第二章 机构奖励

第四条 对2012年1月1日后落户我市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一)新设立或迁入金融机构法人总部的,按照其注册资本给予2%但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奖励;

(二)在东莞首次新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一级分行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

(三)在东莞首次新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二级分行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四)在东莞首次新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支行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及二级分行升格为一级分行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六)在东莞首次新设立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对隶属于同一母公司(集团)在莞设立层级相同且相互间并无隶属关系的多个分支机构,只对其中一个分支机构予以奖励;对相互间存在隶属关系的不同层级分支机构,只对层级较高的机构予以奖励。

第五条 对2012年1月1日后注册地设在我市的金融机构到市外设立分支机构的,给予奖励: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市外设立分行的,奖励200万元;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市外设立支行的,奖励100万元;

(三)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到市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奖励50万元。

注册地设在我市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级市设立层级相同且相互间并无隶属关系的多个分支机构,只对其中一个分支机构予以奖励;对相互间存在隶属关系的不同层级分支机构,按层级较高机构的标准予以奖励。

第六条 驻莞金融机构在我市金融商务区和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自建或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每平方米250元补贴。自建办公用房的,补贴面积不超过80000平方米;购买办公用房的,补贴面积不超过40000平方米。

享受购置、自建自用办公用房补贴的金融机构,5年内不得将房屋产权出让、不得将办公用房对外出租、不得迁离我市。

金融机构购买其他已兑现房屋补贴企业办公用房的,不再享受购房补贴政策。

第三章 高管人员及人才引进奖励

第七条 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按年薪制兑现的一次性工薪所得,可按照12个月分解确定的适用税率计算纳税。

连续聘用3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返还其上一年度所缴“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的50%,返还期三年。

第八条 驻莞金融机构引进高层次金融专才,符合我市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可享受相关补贴和补助。金融机构引进外国专家、申请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可申请经费资助。

第四章 办事优先安排

第九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向金融机构通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听取金融机构对改善政府服务和区域发展环境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工商、公安等部门对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工商登记的,对金融机构所属工作人员因公申请办理出国赴港澳手续、居留许可、签证、户口迁移及家属随迁手续等事项的,依法提供便利。

外事部门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办理往返港澳手续、赴国(境)外培训的,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办理。

第五章 奖励申请程序

第十条 金融机构申请政府奖励资金,按如下程序进行:

(一)金融机构向市金融局提交申请报告、《金融机构奖励资金申报审批表》(详见附件)及其他有关材料;

(二)市金融局进行调查,并会商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驻莞金融监管部门研究确认后出具初审意见;

(三)市财政局根据市金融局所送报审资料及初审意见,提出复核意见;

(四)经市财政局复核通过后,由市金融局组织将拟获奖励项目的相关信息在市级主要媒体上公示7天;

(五)公示完毕,未接获有效投诉的,由市金融局将相关项目上报市政府审批;

(六)市财政局根据市政府的审批意见拨付奖励资金。

第十一条 金融机构按本办法第四条申请进驻奖励的,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加盖公章的申请报告和《金融机构奖励资金申报审批表》;

(二)金融管理部门颁发的金融许可证或有效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四)新设立的须提供具有法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原件和复印件;新迁入的提供注册资本的专项审计报告及经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报告原件和复印件;

(五)非法人总部还需提供母(总)公司的有关资料;

(六)市金融局和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以上申请材料一式三份(证书、文件的原件除外),复印件必须由申请单位加盖公章证实与原件一致。

第十二条 金融机构按本办法第五条申请增设市外分支机构奖励的,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加盖公章的申请报告和《金融机构奖励资金申报审批表》;

(二)本机构和新设分支机构金融管理部门颁发的金融许可证或有效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三)本机构和新设分支机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四)新设分支机构的验资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五)市金融局和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以上申请材料一式三份(证书、文件的原件除外),复印件必须由申请单位加盖公章证实与原件一致。

第十三条 金融机构按本办法第六条申请自建房补贴的,须向市金融局提供第十一条(一)、(二)、(三)、(四)、(五)所列材料以外,还须提供以下材料:

(一)与国土部门签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件和复印件;

(二)付清地价款证明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房管部门核发的房地产权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四)市金融局和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以上申请材料一式三份(证书、合同、发票的原件除外),复印件必须由申请单位加盖公章证实与原件一致。

第十四条 金融机构按本办法第六条申请购房补贴的,须向市金融局提供第十一条(一)、(二)、(三)、(四)、(五)所列材料以外,还须提供以下材料:

(一)购房合同原件和复印件;

(二)购房发票原件和复印件;

(三)房管部门核发的房地产权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四)市金融局和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以上申请材料一式三份(证书、合同、发票的原件除外),复印件必须由申请单位加盖公章证实与原件一致。

第十五条 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按本办法第七条申请返还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

第十六条 金融机构按本办法第八条申请高层次金融专才补贴和补助的,按市政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注册地设在我市的金融机构,满足认定总部企业的条件要求,可申请认定为综合型总部或职能型总部,并享受我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

对于可同时享受多项政策优惠的(包含国家、省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执行。

第十八条 获得政府奖励(补贴)的金融机构,应自觉接受财政、金融、审计部门的监督;不得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如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除收回骗取的财政资金外,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金融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一年,如无原则问题,修订完善后可延期至5年。


附件:金融机构奖励资金申报审批表.doc

附件:
金融机构奖励资金申报审批表

申报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开户银行名称
单位开户银行账号
申报事项及申请奖励金额
申请理由:



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单位公章)

市金融局初审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单位公章)
市财政局复核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单位公章)
市政府领导审批意见:


备注:1.本表一式三份,分别由市府办、市财政局、市金融局留存;
2.申请政府扶持资金的有关事项,须一事一表,不得合并。




[内容摘要]“青少年社区矫正”是把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置于自己家庭生活的社区,接受惩罚和矫治,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上升且重新犯罪率高,这给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矫正;思考

“青少年”是一个犯罪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学界基本一致地将“青少年”上线界定为25岁,下限界定为12岁。“青少年社区矫正”是把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置于自己家庭生活的社区,接受惩罚和矫治,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上升且重新犯罪率高,这给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青少年矫正人员犯罪的特点

(一)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

(二)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三)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

(四)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五)连续性犯罪多,存在侥幸心理。

二、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难点分析

(一)自身方面

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矫正人员都是无所事事。即使是为他们介绍了一定的工作,往往是嫌工作辛苦且待遇过低,干不了多久就会自动放弃,之后又会和以前的团伙成员或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延续以前不良的习惯,徘徊于犯罪边缘,稍有不慎便会重走老路,引发重新犯罪。

(二)家庭方面

一些青少年矫正人员的父母溺爱子女,怕丢面子,视社区矫正管理为有意刁难,甚至帮助子女对抗,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的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比率是很高的。

(三)学校方面

学龄青少年“犯罪即失学”的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已满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面临着原就读学校劝退、重新择校遭拒的尴尬局面,较难以同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四)社会方面

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辍学后马上面临就业问题,但不满十八岁就业,欠缺必要的从业保障;到达就业年龄的,因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在从业领域和薪资待遇上具有一定局限性,这种由就业安置带来的不稳定性亦加大了社区矫正管理的难度。同时,长期无业容易造成青少年重新犯罪。

三、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一)青少年矫正人员服刑意识淡薄,服刑表现往往不稳定,日常管理中更需要严格地执行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制度。要求按时报到、每月进行思想汇报、定期参加集中教育,外出必须请假。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矫正人员遵纪守法的习惯,将青少年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降到最低。

(二)针对青少年矫正人员易于感化的特点,矫正工作者除了主动的谈话教育、课堂教育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先进人物事迹、阅读法律书籍、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他们参与矫正活动的积极性,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

(三)挖掘社会资源,寻找民间公益团体,为青少年矫正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公益活动项目,增强青少年矫正人员的社会参与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矫正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对未成年矫正人员实施心理矫正。心理矫正是一种科学的矫正方法,是保证矫正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人生观显著错位,价值观严重扭曲,在违法犯罪时,很大程度是由不良心理支配,误入歧途,走向犯罪。他们的自私、贪婪、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果不及时予以矫正,就会破罐破摔,自暴自弃或拒绝接受矫正,最终导致走向重新犯罪之路。

(五)注重维护青少年矫正人员未被法律剥夺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以提高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教育的针对性和挽救的实效性。

(六)劳动部门要组织有就业愿望的青少年矫正人员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让他们多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条件。